龙游 SOUNDSCAPE

在地声景研究阶段综述

  • 前期调研

  • 文献研究

  • 线上田野

  • 线下采集

  • 公共活动

  • 剪辑实验

01 前期调研

2024年9月

2024年9月,我们与艺术季主办方和艺术家们共同走访了龙游小南海镇的定埠村、中埠村、船厂岛、新郑家村及汀塘圩村。在午后到傍晚时分,村落大多安静出奇,偶尔遇见几位老人在路边静坐纳凉或独自散步。院口偶有犬吠,但也会随着陌生人的离开而迅速消失。走访的范围涵盖了艺术与设计介入的改造现场、文化礼堂以及新建的聚会空间,这些场所整洁、设施完备,却鲜少有人使用。从调研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些村落的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空置房屋比例较高。新乡村建设在带来基础环境品质提升的同时,也暴露出空间形态和功能趋同化的问题。传统的集体活动、街巷交流逐渐减少,村落原本的声音、记忆和场景感正在逐步消逝。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思考:在人口结构单一、村落特色文化逐渐缺失的背景下,应如何重新寻找和激活一个本地社群的地方感?又该如何与本地居民一道,还原龙游瀫畔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感,使人切身感受到“我们在龙游”。

02 文献研究

2024年10月

声景(Soundscape)这一概念兴起于二战之后,通常指某一环境中全部声音的组合,以及人们对这些声音的感知与体验。它不仅关注声音的物理特征(如频率、响度、音色等),更涵盖声音所承载的文化、情感与社会意义。声景研究跨越声学、心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旨在理解声音如何塑造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在讨论声景时,核心不仅是声音的来源(自然声、人工声、社会声),还包括其所映射的空间与文化背景。与视觉相比,听觉是更包容的媒介,地方声景超越声音本身,可以看作一个固定地理空间中社会秩序、文化结构与生活方式的缩影。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科对声景概念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声景生态学强调自然声的季节性与节律性,并指出其对积极环境感知与游客体验的促进作用(Pijanowski等,2011)。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声景研究则更关注声景带给个体的心理感知、情感体验和社会文化关联,认为共享的语言与仪式性声响(戏曲、宗教与节庆等)有助于强化群体边界与身份认同(刘爱利等,2014)。LaBelle(2010)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城市场域中声音的情感性,指出人文声在社会秩序与日常交往中的规训与联结作用。

 

除却乡野中的衢江流水、石窟回响,龙游的地方声景还与地方性的表演传统、方言语汇紧密相连。从姑蔑古国孕育的傩戏婺剧,到近代民间流传的道情说唱,龙游的地方性声音传统在公共场域中反复上演,不仅传递着历史叙事与伦理观念,还在代际之间完成文化记忆的延续,使地方认同得以在声音中被不断更新与再生产。

 

作为其中的重要象征符号,方言在与地域文化的互动中延续与变化:风俗与观念沉淀在方言词汇中,而这些词汇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龙游方言高度凝练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但对外地人来说却颇为晦涩。在龙游话中,普通话的“很”、“非常”常被“危险”、“吓人”取代,例如“这个西瓜很甜”会说成“阿咯西瓜危险甜”,“你今天很漂亮”则变成“恁今日吓人俏”。这种“难懂”反而强化了它的独特性与地方感,帮助声音本身成为一种文化边界与身份标识。

 

在地实践中,我们以龙游独特的声音符号为切入点,尝试认识或重新认识这片土地。乡村的声景既是与自然生态和人文活动紧密相连的“活化石”,承载着地方文化的记忆,又折射着环境与社会的变迁。婺剧道情、发糕蒸汽声、瀫畔的鸟叫虫鸣,这些声音共同构成了龙游的听觉地图,也让我们在聆听中触摸到一个地方的呼吸与脉动。

《龙游发糕》的跨时空演绎

参考:

刘爱利, 黄震方, 张捷, 等. 2014. 《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声景研究及相关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33(8): 1055–1065.

Pijanowski et al. 2011. Soundscape ecology: The science of sound in the landscape. BioScience, 61(3): 203–216.

LaBelle, B. 2010. Acoustic territories: Sound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 Bloomsbury Academic.

03 线上田野

2024年9月

线上采集阶段,我们尝试在流媒体平台上寻找龙游的声音踪迹。

 

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搜索中,与龙游节庆、事件等关键词相关的内容,多是日常生活自发生成的声音与画面,包括方言歌曲弹唱、街头老人闲聊的片段、农家锄地与砍竹子的节奏、或是三两村民聚在一起合奏乐曲等等。这些声音大多是没有经过精剪的日常碎片,与官方叙事相比更为家常和亲密,也更容易跨越本地人与外来者之间的隔阂。即便不在现场,我们似乎也已进入了龙游的日常,与这里的人与土地成为邻居。

 

在田野过程中,地方声音艺术和乡村声景的特征逐渐浮现。龙游婺剧因丰富的班社资源而闻名,曾有“龙游出戏子”的谚语,其地方性传承在网络片段中依然可见。平台上既有民众观看由社区、当地婺剧团表演的,带有具体地点的场景记录,也有数字化保存的婺剧影音档案,如龙游花旦徐汝英合集。另一类曲艺素材是民间俗称“唱新闻”的衢州道情,是一种介于日常实践声与仪式声之间的乡村声景,蕴藏着社会的信息和地方性知识。从传统曲目(如《十杯香茶》),到近年来的防疫宣传,不同道情在龙游的流传均体现了声音作为媒介在不同时期下的历史延续性。

 

龙游民间也不乏日常生活化场景的记录。在对话类素材方面,我们采集到一系列龙游街头的方言对谈,内容囊括个人经历、观念与生活方式。方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通过声调、语气与节奏参与建构社区的社会秩序与文化结构。它代表着最为日常化、生活化的声音形态,具有普通话所难以替代的真实性、自然性与亲和力。

 

平台不仅仅记录当下,也留存着一系列见证时空变化的音像产物。这些材料提供了跨时空的观察角度,经典的曲目被时代传唱,形成连续的文化线索(如传统道情《龙游发糕》的不同演绎版本);999新闻桥的前奏成为唤醒龙游人记忆的声音片段;而生活场景录制和近期于网络上传的方言歌曲弹唱,则展示了声景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融入。

在制定线下采集方案时,我们并没有对结果作明确的预设,只是简单划定龙游市区以及小南海镇作为声音采集区域。这样的开放性使得采集过程具有三种鲜明的特点:偶遇并捕捉声音的随机性、因由特定地点聆听触发的持续性、与空间或人意外互动的遭遇性。

 

也由此产生了一些采集花絮:在小南海镇,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的概念书店,带小孩玩乐的本地人察觉到我们在录音时,刻意呼喊、拍打墙壁制造声音,与我们的采集互动。在四月的油菜花田里,脚步声与装置声、风声、蜜蜂嗡嗡声交相呼应。第一季的艺术点位已然成为当地的日常活动场域,新生空间融入了当地声景。又比如,恰好饭点经过船厂村农家敞开的露天厨房,油锅翻炒声与院外鸡鸣、风声交织,构成了自然与人工声互相呼应、层次分明的乡村音景。

 

而龙游市区的环境音则更为现代化、瞬息万变。兴龙路商业街上,店铺外放的动感音乐与喇叭促销声交织;居民社区里,孩童追逐嬉闹的喊声、外围路过的垃圾车音乐与电线杆上传来的机械音混杂在一起;西门农贸市场则是一片更密集的听觉网络,伴随着讨价还价声、砍切与翻拌的动静、还有扫码支付的电子提示音。

 

声音地景就像天气一样多变,我们无法预先“预测”它的呈现,只能伴随它的流动去感知与记录。田野中的声学空间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容器,而是日常生活中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的地理结构,它由具体的社会关系塑形。正如 LaBelle(2010)所说,声音构成了一种“关系性地理学”,它往往充满情感、具有争议并保持流动,同时激发出一种穿越身体与空间的知识形式。

05 公共活动

Vol.01 : 2025年4月

工作坊Vol.01 海报

在整理此前收集的声音素材后,我们开始了声音拼贴的剪辑实验,将线上广泛搜集与线下实地采集的声音经过重新组合与拼贴,尝试创作新颖的声音作品。这些实验作品不仅作为龙游声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服务于展览呈现,也以听觉档案的形式留存在本地,为未来提供可被再次聆听、回望与使用的声音记忆。

 

起初,我们在剪辑实验的构思中,将素材按叙事与音乐性进行初步分类。三类剪辑逻辑分别依据曲艺和短视频素材的参与数量,分类为“旋律对话”、“多声协奏”与“叙事音影”。这种划分强调音频作品的故事逻辑与语言纹理,更像是一场曲艺与对话的编排实验。然而,随着采集和拼贴的不断推进,在与鼎力团的共同探讨下,我们逐渐发现,不同的声音分部在不同语境下的碰撞,往往带来意料之外的冲突与张力。剪辑的逻辑从最初的声音叙事实验,逐步转向人声、人工音、自然音三类声音的综合实验,试图再现多视角、多层次的地方声景。

 

目前的声音拼贴创作逻辑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曲调对话”,以民歌、曲艺声腔或乐器声为主体,配以环境音素材作为背景,既突显地方声腔的韵味,又引入场景,适合营造热闹的戏剧场景或节庆氛围;其二是“叙事音影”,主要由多条言语实录类素材构成,通过人物对话与事件叙述重建故事化的声音场景,呈现本地时间、媒介与记忆的传递;其三是“日常再现”,以人工环境音为主,叠加言语或自然声,重构街巷、厨房、学校等具体生活空间或特定事件,唤起日常经验的听觉记忆;其四是“自然回响”,以自然环境音为背景或主体,辅以少量人工声,强调与地方生态和季节节律的情感联系。

 

在后续的创作中,我们尝试引入更多冲突以及地方性标识。例如,在同一场景中并置本地人与游客的声音,尝试引入不同视角对地方的多重解读;保留方言地名、人名、地方物产等指向性细节,以强化声音与龙游的链接关系。剪辑实验即像不断理解与重构地方经验的过程,不同主体、不同情境的交错中被不断生成与再现,从而还原丰富的龙游声景。

04 线下采集

2025年4月

2025年4月12日,CABLE在放语空开展了第一期声音与地方工作坊。公共活动以声景概念为契机,邀请本地村民和游客们一同探讨龙游在地的声音文化。

 

相较于视觉,听觉记忆具有主观性:声音激发情感与记忆,唤起人们对空间的模糊想象。面对同一段音频,参与者们给出了接近个体认知的答案。游客朋友们将在地声音与家乡的声景挂钩,触发联想;在小南海镇长大的小朋友则能直接辨认出在地声音的细节,甚至直接指出发生地。Truax(1984:11)指出,在声景的交往路径中,听觉方式是从“声音经验”中习得的。人长时间浸润于特定的声音环境与社会文化传统中,这些经验创造、影响并塑造了我们与环境之间的惯习关系(habitual relationship),也决定了听者理解声音景观的方式。熟悉在地声景的儿童与依赖记忆联想的游客,正是两种不同听觉方式的体现。

 

Sound Mapping环节则邀请参与者们共创龙游的声音游线地图。大家用彩色毛线和纸胶带在大地图上勾勒出计划中或已出行的龙游旅游线路,扫描提供的声音卡片,挑选并粘贴各自游览路线点位可能会出现的声音。各条游线有着分明的特点:有伙伴的路线从东阁桥出发沿着江边行至居民区,颇具生活趣味;也有人聚焦于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沿线,自然与农家气息交织。随着不同路径和声音的叠加,一幅更为广阔的龙游声景地图逐渐展开。地图上的多重游线既是地理意义上的路径,更是基于听觉经验生成的感知线路,揭示了声音如何在个体经验中塑造着人们对于龙游当地的空间想象。

 

工作坊是一次关于在地声景共创的实验,它为我们后续的成果呈现形式提供了思考方向:以何种方式唤醒/触发听觉的想象?什么样的声音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能与特定地理空间产生关联?借助听觉社区的辅助,如何促成清晰的龙游地方认同?

06 剪辑实验

第一版: 2024年12月

第二版: 2025年4月-7月